查看原文
其他

潮网张景翔:营销技术的演进其实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| Morketing Global 专访

Morketing Global Morketing Global 2019-05-03


文| Eric

 

移动互联网以火箭上升的态势快速崛起,仿佛在营销行业里投下了一颗巨量的原子弹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,营销的地位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上。“这也许是营销圈子前所未有的美好时光。”无数营销行业从业者都曾发出这样的感慨。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营销行业里,而从商业的本质上来说,有钱的确是好办事的。

 

但对潮网广告事业群董事合伙人张景翔而言,这个“最好”的时代却令深深扎根于广告行业的二十余年的他感到格外困惑。这的确是一个矛盾重重的时代。Morketing Global与张景翔的对话之初,原本想要为2018年的新风潮Kol营销做一个脚注,而随着访谈的进行,谈话演变为了一场针对广告营销行业20年变迁的大讨论。

 

本文将从三个角度来展示张景翔对营销行业的看法。

 

一、过去二十年里,创意和技术是如何相爱相杀,最后又握手言和的?

二、中国企业过去十年的出海营销,是非功过如何评说?Kol营销究竟如何成为风靡出海圈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的营销新宠?

三、经济寒冬之下,营销广告公司的生存之道。

 

 

“事实上,营销技术这一概念成为主流的过程,并不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曲折。”张景翔在谈话伊始就抛出了一个让人神经紧绷起来的有趣话题。

 

据张景翔回忆,营销技术是随着互联网行业伴生而来的,早在世纪之交之前,就已经有许多公司投身到营销技术的应用中。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载体,提供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巨量数据,对这些数据加以利用,就是最早期营销技术的雏形。

 

他相当犀利的指出,营销技术的确很早就出现了,而真正让营销技术快速成长的原动力并不是来自于营销行业本身。


张景翔直言:“也许并不是早期的程序化购买给广告主带来了多大的收益,事实上真正促成营销技术快速发展的就是用户本身。对于广告主而言,将预算拨至互联网上,是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。”

 

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了互联网,客户的预算不得不放在互联网领域上。而随着用户的体量越来越大,诸如Facebook这样的渠道收集到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,通过用户数据得出越发清晰的用户画像,他们反而在广告的交易过程中占据了更大的主动权。

 

在张景翔看来,随着营销技术的不断抬头,广告的形式越来越简单粗暴了。在广告行业,从始至终都贯穿着相同的业务逻辑,张景翔用了一个极为接地气的比喻来形容这一业务逻辑:“广告事实上是在向用户丢面包屑,一步一步的实现广告投放的终极目标。”而在十余年之前,面包屑是由创意构成的,而在营销技术的作用下,广告主不会再一点点的抛出面包屑,而是在面包屑之后,直接将用户拽到终点去。

 

营销是结果论的。对于广告主而言,无论采用了哪种方式,只要能够用更少的成本带来更好的效果,就是广告主更愿意接受的。

 

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投放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例子,广告主无需再进行全方位覆盖的投放,而只需要在微信后台里,向贴着标签的某类用户直接的推送,就能够直达这部分目标用户群体的界面中。基由营销技术,广告主可以省去大量不必要的成本,而创意手段,则是吸引这部分目标用户走完最后一步的关键。

 

也许在很多人看来,技术和创意之争始终存在,但在张景翔看来,这场战争或许从未爆发过。这只是服务广告主的一体两面。工具的发明,帮助人类减轻了大量的负担,难道人类要因此去和工具做斗争吗?

 

 

尽管潮网一直以kol营销闻名业内,张景翔却对kol营销充满了困惑。“对于我这样一个老派的广告人,我对kol营销始终存疑。Kol营销中有太多的水分和不规范,这使得广告人很难衡量kol广告的具体价值。”

 

Kol的确是一个非常棒的营销模式,和传统的广告投放方式相比,这的确拉近了用户和品牌的距离,这一部分的广告价值可以通过数据进行衡量。而对于广告主而言,真正的困惑在于,如何考量kol营销所需要花费的成本?无论是从粉丝数还是互动数上,都很难获取到真正有说服力的结果。

 

我们能够看到很多kol网红营销的成功案例,但很难从这些成功案例里总结出一套规律性的答案。Kol营销更像是一场赌博,你永远不知道这一次的投放能够带来多少的回报。

 

而中国的互联网环境,使得这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再度滋长。中国的社交媒体渠道被微信和微博两大巨头霸占,而以微博为例,微博始终未能在平台上推行实名制,对于广告主而言,这样的流量环境极其暧昧。而基于此建立起来的Kol营销逻辑本身是存在一定的误差。

 

简而言之,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下做kol营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赌博。

 

在国内进行kol营销一直以来存在着一个核心问题:在微博上拉来的粉丝用户是不清晰的。而相比之下,Facebook一直以来有着一套相对完备的定位用户的逻辑,他们按照这一逻辑来对用户进行定位,能够借由这个广告工具更直接的触达目标用户。

 

“13年和14年是中国企业出海最火热的一段时间,当时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在教育客户,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去Facebook上投放精准广告,当时大陆客户用微博来想Twitter、Facebook,他们认为Facebook是不需要投放广告的,应该像微博一样用KOL转发即可。他们会质问我们,你们是不是想骗我的广告预算?”张景翔笑着说道。

 

一直以来,广告主们都错估了kol营销的价值。在接触到海外市场之前,他们不相信kol营销的价值;但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之后,他们又太过于相信kol的价值。

 

在这样相对极端的判断标准下,或许海外对kol营销的态度更值得借鉴。“在海外的代理商们看来,kol营销事实上是某种营销手段的小尾巴,尽管网红营销的概念在2018年炒的火热,他们也没有将其提升到一个独立营销手段的位置上。”张景翔说道。

 

 

2012-2013年期间,潮网曾在台北服务过一位租车网站客户,当时这一客户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:许多用户在台北租车开到高雄游玩,但很少将车开回台北,反而选择坐高铁回去,结果造成运营车辆滞留南部营业所,因此,每隔一段时间租车公司客户需要花费人力物力把这些车拉回台北,再给北部用户租用。

 

而潮网在了解到客户痛点后,为客户打造了一个粉丝限定活动,限量100台南租北还租车2.5折,租车费用仅需500块新台币,活动一经推出就被抢购一空。这个活动在粉丝与客户之间创造了双赢的局面,粉丝得到了租车的优惠,企业不仅免去了调运车辆的成本,还能有500块台币的收入。

 

事实上,这样的痛点问题,很难界定在广告公司的服务范畴中。张景翔对此并不否认:“这的确更像是咨询公司的业务范畴。”他又补充到:“在我看来,这或许就是接下来所谓经济寒冬里,广告营销公司的生存之道。广告营销公司现在会不断的去拓宽自己的业务边界,同样,现在的一些咨询公司,也会组建自己的广告营销团队。

 

自刘强东的“十节甘蔗”理论走红以来,拓宽业务边界就仿佛成为了大势所趋。而这一趋势,终于在今天蔓延到了广告营销行业。

 

他指出,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,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强调精细化运营,以至于在快消品行业,甚至会形成C2M的模式,顾客需求会直接作用到品牌端,反过来塑造出全新的细分品牌。而在营销圈里,这样的精细化理论同样适用。

 

运营企业的本质就是在向用户提供服务,无论服务的用户是企业还是普通人,提供更好、更精细的服务都不会有错。在张景翔看来,潮网的生存之道也是如此,在和用户沟通的过程中,取得用户的信任,从而抓住更深层次的用户需求,或许正是潮网能在行业里独树一帜的不二秘方。



出海企业


Billboard  |  真格基金

高榕资本  |  坚果创投

志象网  |  APUS

KEEP  |  NewCode

Google | 华为

小米 | 道格手机

Facebook

联系方式:

商务合作 | 采访 | 投稿

微信号:1104344646(Eyck)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